【什么时候才需要使用被动语态】在英语写作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是两种常见的句式结构。虽然主动语态更直接、清晰,但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被动语态更为合适。了解何时使用被动语态,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一、
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是“be + 过去分词”,它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使用:
1. 当动作的执行者不重要或未知时:例如,在科技论文或新闻报道中,常省略动作的执行者。
2. 当需要突出动作的承受者时:比如在描述结果、状态或影响时。
3. 当想避免提及动作的执行者时:如在正式场合或避免责任归属时。
4. 在书面语中增强客观性:尤其在学术、法律或官方文件中,被动语态能显得更加中立。
5. 当动作的执行者是泛指的人群时:如“被广泛认为”、“被普遍接受”。
然而,过度使用被动语态会让句子显得冗长、不够生动,因此在日常交流或文学写作中,应适度使用。
二、使用场景对比表
使用场景 | 是否推荐使用被动语态 | 原因说明 |
科技论文中描述实验结果 | ✅ 推荐 | 突出实验结果,避免提及具体操作者 |
新闻报道中陈述事实 | ✅ 推荐 | 强调事件本身,不涉及具体责任人 |
法律文件中规定条款 | ✅ 推荐 | 显得客观、正式,避免主观判断 |
日常口语交流中 | ❌ 不推荐 | 被动语态较生硬,不如主动语态自然 |
文学作品中描写情节 | ❌ 不推荐 | 主动语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
描述过程或方法时 | ❌ 不推荐 | 主动语态更清晰明了 |
需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 | ✅ 推荐 | 如“书被写出来了”强调“书”的状态 |
执行者不明确或无关紧要时 | ✅ 推荐 | 如“问题被解决了”无需说明是谁解决的 |
通过合理选择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精准、自然,并根据不同语境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