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赏析)】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春雪》,全诗为:
>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将“春雪”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与意志,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诗意美感。
一、
这首诗通过描写初春的寒冷与春意的迟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迟迟不至的期待与无奈。其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一句尤为精彩,诗人用拟人手法将飘落的雪花比作飞舞的花瓣,既形象又富有想象力,使整首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二、赏析要点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唐代·韩愈《春雪》 |
诗句原文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作者背景 |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
创作背景 | 写于早春时节,表现对春光迟迟不来之感 |
修辞手法 | 拟人、比喻(将雪比作飞花) |
意境特点 | 清新、含蓄、富有想象空间 |
情感表达 | 对春天的期盼与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 |
艺术特色 | 简洁明快,语言生动,画面感强 |
三、个人感悟
这句诗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将自然现象赋予了人的感情和行为。雪花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产物,而是一个有着情绪和动机的“角色”,它“嫌弃”春天来得太晚,于是“故意”穿过庭院中的树木,像飞舞的花瓣一样落下。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敏感。
同时,诗句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春天虽迟,但终究会来,而诗人也在等待中感受着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律动。
四、结语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一句极具画面感和情感张力的诗句,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