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稂莠的词语意思】“稂莠”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描述田间杂草,引申为不好的人或事物。在古代农耕社会中,“稂”和“莠”是两种常见的杂草,它们与禾苗混生,争夺养分,影响庄稼生长。因此,“稂莠”常被用来比喻社会中的不良分子、无用之人或有害的事物。
以下是对“稂莠”一词的详细解释及相关词汇的总结: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出处/用法 |
稂莠 | láng yǒu | 原指田间的两种杂草,后引申为坏人或有害的事物 | 《诗经·小雅》、《孟子》等古籍中均有提及 |
稔 | rěn | 指庄稼成熟 | 与“稂莠”相对,表示有益的作物 |
草莽 | cǎo mǎng | 泛指荒野中的杂草,也可比喻民间或未受教化的人群 |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 |
二、词语引申意义
1. 字面意义:
“稂”和“莠”是两种常见的杂草,生长在农田中,与稻谷等农作物争夺养分,影响收成。
2. 比喻意义:
- 比喻坏人:如“稂莠不齐”,形容人群中好人坏人混杂。
- 比喻无用之物:如“稂莠丛生”,形容杂乱无章、没有秩序的情况。
- 比喻社会问题:如“稂莠横行”,形容社会上不良现象盛行。
三、相关成语与用法
成语 | 解释 | 例句 |
稔莠不分 | 分不清好坏 | 他为人糊涂,往往稔莠不分。 |
稔莠混杂 | 好坏混在一起 | 这个群体中稔莠混杂,良莠不齐。 |
稔莠并存 | 好坏共存 | 社会中稔莠并存,需加强管理。 |
四、总结
“稂莠”一词源于古代农业术语,原本指的是田间的杂草,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比喻意义的词汇。它既可以指实际的杂草,也可以用来形容社会中的不良分子或无用之人。在现代汉语中,“稂莠”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混乱、无序或不良现象的批评。
通过了解“稂莠”的本义和引申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