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疲弊的出处】“益州疲弊”这一说法,常见于古代历史文献中,尤其是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相关的记载。它通常用来描述当时蜀汉在地理、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以下是关于“益州疲弊”的出处及相关信息的总结。
一、原文出处
“益州疲弊”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具体出自《诸葛亮传》的注引《襄阳记》。原文如下:
> “亮曰:‘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段话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提出的战略建议,其中提到“益州”是“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同时也隐含了益州虽富庶,但治理困难、资源有限、人力不足等问题,即“疲弊”。
二、含义解析
“益州疲弊”并非直接出现在正史中,而是后人根据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论述进行的概括。其含义包括:
- 地理偏远:益州地处西南,山川险阻,交通不便。
- 资源有限:虽然土地肥沃,但开发程度低,人口稀少。
- 政治腐败:刘璋统治期间,内部腐败,民生困苦。
- 军事压力:周边有张鲁、曹操等势力威胁,需长期防御。
三、相关文献及出处汇总
文献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述 | 是否直接使用“益州疲弊”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陈寿撰 | 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的战略 | 否 |
《襄阳记》(裴松之注) | 裴松之注引 | 诸葛亮《隆中对》内容 | 否 |
《后汉书》 | 范晔撰 | 记载益州地理与经济状况 | 否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撰 | 对三国时期益州局势的叙述 | 否 |
后世史学家评论 | 多位学者 | 对“益州疲弊”进行分析与解读 | 是(后人总结) |
四、总结
“益州疲弊”并非出自某一部特定的历史文献,而是后人结合《三国志》《隆中对》等内容,对蜀汉时期益州所面临困境的一种概括性表述。它反映了益州在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局限性,也为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的战略提供了依据。
通过上述表格可以看出,“益州疲弊”虽未在原始史料中直接出现,但其内涵早已被历史记载所涵盖,并在后世不断被引用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