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是谁】“完璧归赵”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夫蔺相如在秦昭襄王面前,成功保护赵国国宝“和氏璧”不被秦国强取豪夺,并最终将其安全送回赵国的故事。
一、事件背景
- 时间: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 地点:赵国与秦国之间
- 主要人物:
- 蔺相如:赵国大夫,智勇双全
- 廉颇:赵国名将,与蔺相如有“将相和”的故事
- 秦昭襄王:秦国君主,企图以欺骗手段获取赵国珍宝
二、事件经过
| 阶段 | 内容描述 |
| 1. 秦国索璧 | 秦昭襄王假意以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 |
| 2. 蔺相如出使 | 蔺相如奉命前往秦国,识破秦王的欺诈行为。 |
| 3. 临危不惧 | 在秦宫中,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威逼,毫不退让,提出“若秦不交城,则请就汤镬”。 |
| 4. 完璧归赵 | 最终,蔺相如机智地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保全了国家尊严。 |
三、人物简介
| 人物 | 身份 | 主要事迹 | 精神品质 |
| 蔺相如 | 赵国大夫 | 完璧归赵、将相和 | 智慧、勇敢、忠诚 |
| 廉颇 | 赵国名将 | 与蔺相如和解 | 勇猛、重义、知错能改 |
| 秦昭襄王 | 秦国君主 | 企图骗取赵国珍宝 | 权谋、霸道 |
四、成语含义
“完璧归赵”不仅指物品的归还,更象征着智慧、勇气与正义。它强调在面对强权时,不卑不亢、坚守原则的重要性。
五、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完璧归赵”常用于比喻:
- 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归还他人;
- 在谈判或冲突中维护自身权益;
- 强调诚信与责任意识。
六、总结
“完璧归赵”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典故,不仅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与气节,也传递了中华民族重视诚信、尊重礼仪的传统价值观。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复杂环境中如何坚持原则、维护尊严。
文章小结:
“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赵国大夫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成功保护国宝并使其归还赵国的故事。这一事件体现了智慧、勇气与忠诚,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通过表格形式的梳理,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背景、人物角色及成语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