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瑜的典故】周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诸葛亮齐名,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人物。他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多为正面评价,但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被一定程度地“艺术加工”,成为“气量狭小”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对周瑜相关典故的总结。
一、主要典故总结
| 典故名称 | 出处/背景 | 内容概述 | 历史评价 |
| 赤壁之战 | 《三国志·周瑜传》 | 周瑜联合刘备,在赤壁以火攻大败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 是三国时期决定性战役,周瑜为主将,功不可没。 |
| 三气周瑜 | 《三国演义》 | 小说中虚构情节,诸葛亮三次设计让周瑜气急败坏,最终病死。 | 属于文学创作,历史上的周瑜并未因此而死。 |
| 羽扇纶巾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词中描写周瑜风度翩翩,从容指挥作战的形象。 | 成为后世对周瑜潇洒英姿的象征。 |
| 东吴都督 | 《三国志》 | 周瑜早年即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后成为东吴重要将领。 | 显示其年轻有为,深得信任。 |
| 孙权称帝 | 《三国志》 | 周瑜去世后,孙权追思其功绩,称帝时感叹“公瑾(周瑜字)不死,吾安能坐此?” | 表明周瑜在吴国的地位举足轻重。 |
二、历史与文学中的周瑜形象对比
| 方面 | 历史记载 | 文学形象(如《三国演义》) |
| 性格 | 谦逊有礼、胸怀宽广 | 气量狭小、心胸狭窄 |
| 才能 | 擅长军事与外交 | 多次被诸葛亮戏弄 |
| 死亡 | 因病去世,享年36岁 | 被诸葛亮气死,死前大喊“既生瑜,何生亮!” |
| 地位 | 吴国重要支柱 | 被塑造为反面角色 |
三、总结
周瑜在正史中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和谋士,尤其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出色,奠定了吴国的基业。然而,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他的形象被弱化甚至扭曲,成为“嫉妒心强”的典型人物。这种差异反映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不同表达方式。
通过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周瑜的真实面貌,理解他在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