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得学者中得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得”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多义词,其含义丰富,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凡得学者”这一短语中,“得”字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一、
“凡得学者”出自《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凡得学者,皆有志于学之人。”这里的“得”字,意为“能够”、“具备”或“获得”。
也就是说,“凡得学者”可以理解为“凡是能够成为学者的人”,强调的是具备学习能力或条件的人。
“得”在古文中常有以下几种含义:
1. 得到、获得(如“得书”)
2. 能够、可能(如“得闲”)
3. 合适、恰当(如“得当”)
4. 得意、满足(如“得志”)
但在“凡得学者”中,更倾向于“能够”或“具备”的意思。
二、表格对比分析
| 字词 | 含义 | 在句中的解释 | 例句/出处 |
| 得 | 能够、具备 | 表示“能够成为学者的人” | “凡得学者,皆有志于学之人。” |
| 得 | 得到、获得 | 指获得知识或成就 | “得其所哉。”(《左传》) |
| 得 | 合适、恰当 | 表示行为或判断合适 | “言得其要。”(《汉书》) |
| 得 | 得意、满足 | 表示内心满足 | “得志则骄。”(《史记》) |
三、结语
“凡得学者”中的“得”字,核心含义是“能够”或“具备”。它强调的是那些具备学习条件和意愿的人。理解古文中“得”的多种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学习不仅在于识字,更在于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与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