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模式是什么】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分布与组织方式。不同城市由于历史、经济、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常见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 Zone Model)
该模式由伯吉斯(E. W. Burgess)于1920年代提出,主要描述了芝加哥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这一模式将城市划分为多个同心圆区域,从中心向外依次为:
- 中心商务区(CBD):商业、金融、办公等核心功能。
- 过渡带:低收入居民区,建筑老旧,人口流动性大。
- 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居住区。
- 中产阶级住宅区:较为富裕的居民区。
- 通勤区:郊区,居民多为高收入阶层,依赖公共交通或私人汽车通勤。
这一模式强调城市发展的自内而外扩展过程,适用于早期工业化城市。
二、扇形模式(Sector Model)
由霍伊特(Hoyt)在1939年提出,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并非完全同心圆,而是以交通干道为轴线,形成扇形扩展。这种模式强调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影响。
- 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中心,沿主要道路向外延伸。
- 住宅区沿着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呈扇形分布。
- 工业区通常靠近河流或港口,便于运输。
该模式更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特点,尤其是交通网络发达的城市。
三、多核心模式(Multiple Nuclei Model)
由哈里斯(Harris)和厄尔曼(Ullman)于1945年提出,认为城市并非只有一个中心,而是有多个“核心”或功能中心,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
- 商业中心:如市中心、购物中心。
- 工业区:分布在城市边缘或靠近原材料产地。
- 住宅区:根据收入水平分布在不同区域。
- 文化或教育中心:如大学、博物馆等。
这一模式更能反映现代大城市复杂的功能分区和多中心发展趋势。
总结对比表
| 模式名称 | 提出者 | 核心特征 | 适用城市类型 |
| 同心圆模式 | 伯吉斯 | 环状结构,自中心向外扩展 | 工业化初期城市 |
| 扇形模式 | 霍伊特 | 沿交通线路呈扇形扩展 | 交通发达的城市 |
| 多核心模式 | 哈里斯、厄尔曼 | 多个功能中心,分散发展 | 现代大城市、多中心城市 |
以上三种模式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为理解城市空间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实际城市往往结合多种模式,形成更为复杂的布局形态。


